中国博物馆发展概述
发布日期:2011-11-29 作者:管理员来源:
11月29日上午,在66668银河国际博物馆学术报告厅,66668银河国际历史文化学院周静老师为全国民办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做了题为“中国博物馆发展概述”的专题报告。
周老师通过介绍中国博物馆曲折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现有格局的分析,详细勾勒出了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概貌,并从存在问题的反思中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她说,作为公共空间的博物馆,其投射的是中国传统社会极为缺乏而又有现代社会转型所必须的公共价值观念。因此,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侧面。
回溯历史,从晚清介绍博物馆的著述到戊戌变法提出兴办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的兴建方有舆论的准备。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实业家张謇自发创立南通博物苑,建立中国第一个地道的、自主建立的公共博物馆,这种突破政府无为、殖民活动与文化渗透的民间壮举不仅开启了中国的博物馆史,也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文化的本体性。
民国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显著,公开开放皇室珍藏、制定有关法令规章、创办了一批国立博物馆,初步确立博物馆管理体制。虽然博物馆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微弱,但却体现了由皇权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共和国成立后到60年代初,博物馆发展属于计划主导型,博物馆成为政治使命的承载者。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地域分布的扩大,客观上提高了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博物馆事业繁荣发展。地域分布更加广泛、数量大大增加、办管主体多元化、现代化新馆建成开放。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博物馆不仅能从文化层面服务于社会发展,而且通过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的支撑服务于经济发展。
谈到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周老师认为我国的博物馆体系还需完善、区域发展也不平衡、有关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社会参与度不够等。有鉴于此,周老师提出:面对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民众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博物馆从业人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观众为导向,凸显公益机构的社会属性,加强社会参与,做好社会共享,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作用,传播公关价值观念,与现代化建设互补发展。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下,博物馆事业也遇到了新的发展要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信在广大文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博物馆事业将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