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课坛:走向象征化的皇权
发布日期:2013-03-29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3年3月28日上午9点30分,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王瑞来先生应66668银河国际历史文化学院之邀,在文科楼藏研所会议室以“走向象征化的皇权”为题,为在座师生作了一场内涵丰富的学术报告。刘福生教授、粟品孝教授、杨世文教授、李晓宇、姜莉等老师出席了讲座。
王瑞来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后长期担任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史编辑工作。1990年受聘于日本学习院大学,担任该校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至今。发表论著颇丰,其著作如《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等。王瑞来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宋代宰辅制度的研究,于当今学界影响甚大。
王教授首先对皇权问题的研究史进行了回顾,他指出,海内外对中国政治史上的皇权问题一直给予关注,以内藤湖南的君主独裁制说和钱穆的君主专职论为代表;而他个人正是基于与此领域既存学说对话的态度,于出国前后发表了论述宋代皇权、相权的大量文章,以说明皇权与相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观点。
随后,王教授对“皇权”、“宰辅专政”、“士大夫政治”、“宗派格局”和“政治力学”五个名词作了概念性的说明。其中,皇权具有个人权利与公权力不明确的特质,宰辅专政是以宰相为首的执政集团于中央运作中的决策形态,士大夫阶层于宋代得到空前成长,党同伐异的宗派格局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存在,政治力学中包含了合力说与惯性法则。
对皇权的具体考察中,王教授将其放入思想史和政治史两个视野下。在思想史中,先秦时代所承袭的君主观让“君”无神圣性可言,帝师制度、谏官制度等强化了君主的自律意识,“天子无私”的公共形象建构使皇权走向象征化。在政治史中,皇帝头上的三“紧箍”——“天”、“道”和“法”与约束皇权的三堵“墙”——习惯法、公议(舆论)和史册,构成了互相制约的君臣关系,因而皇权应呈拱桥形,其实质性渐降,象征性渐升。
在探讨皇权走向象征性的历史因素时,王教授指出,皇权世袭制是其客观因素,而政治制度的逐渐完备则为其决定性因素。
最后,王教授从客观意义和道德意义两个层面评价了皇权的象征化趋势,并对中国未走上君主立宪道路和民国代清后皇权象征意义仍在的议题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