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村田雄二郎教授讲演:战后日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综观
发布日期:2013-11-25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3年11月22日晚7:20-9:00,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村田雄二郎教授应66668银河国际历史文化学院之邀,以《战后日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综观》为题,在66668银河国际江安校区综合楼C403教室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学术讲演。此次讲演由我院院长霍巍教授主持,王东杰教授、刘世龙教授、张循副教授、《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许丽梅老师和院内外本科生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百余人观听了讲演。
村田教授首先从“世代论”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日本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史学名家。在东京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战中的世代(1920年代以前出生)的代表是1930年代曾在北平留学的竹内好和1940年代在京城帝国大学任教的西顺藏。代表战后一代(1930年代出生)的有野村浩一、沟口雄三、近藤邦康和丸山升等学者。战后二代(1940年代出生)经历了冷战、文革、越战等复杂的国际环境,且中日无邦交,日本学者无法访问中国,持续进行研究的学人无多,但依然出现了滨下武志等著名的史学家。战后三代(1950-60年代出生)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中日间的留学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日渐增多;其间,村田雄二郎教授自己作为公费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两年学研,回国后多次受教于到日本讲学的中国知名教授。战后四代(1970年代出生)经历了中国的八九风波,对政治比较敏感,趋于用不同于以往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中国的问题。
对于日本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若干研究群体,村田教授指出,(1)1950年代日本学界基本忽略了对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研究,资料文献也非常缺乏。鉴于此,竹内好1957年主持成立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会。该会从1959-1963年刊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会会报》(共出版30期),培养了一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年轻学者。(2)东京方面的一些学者于1963年组成了以西顺藏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会(一名“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之会”), 1976-1977年出版了一部资料集:《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6卷。(3)1952年东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主动成立了鲁迅研究会,有些成员为共产党员。这一时期日本共产党属于半非法组织,提倡学习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暴力革命路线。在这个“革命风暴的时代”,政治与学术缠在一起,但后来走向学院式的研究,产生了丸山升所著《魯迅:其文学与革命》为代表的几部鲁迅研究的重要著作。(4)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是1930年代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在战后时期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小野川秀美、岛田虔次、狭间直树等学者。他们尤其注重文本的解读,系列地编译了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章太炎等革命党人的文章,并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梁启超等主题分别展开了长期的合作研究。(5)1967-2005年存在的辛亥革命研究会,是东京地区的日本学者自发组成的、跨校性的研究团队,以野泽丰及其所主持的学术期刊《近邻》为代表。当时东京大学等院校缺少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条件,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很多学生前往野泽丰“助教”那里学习,野泽丰培养了一批研究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史的日本学人,并积极推进加深了与中国大陆的学术交流,对战后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很有贡献。
村田教授接下来介绍了新旧两编《原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大型资料集)。旧编《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由西顺藏主编,1976-1977年由岩波书店刊印,共6册,源于1963年成立的“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之会”,目的是“通过原典而理解中国百年革命的思想史”,一共收录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问世的200篇文章,旨在重视人民斗争和知识人的关系,批评近代日本蔑视亚洲的“文明开化”体制。编者在激烈抨击战前日本的“汉学”研究的同时,也反对照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框架来解读中国百年革命的历史,最后表示了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研究态度。
村田雄二郎教授参与编订的新编《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由岩波书店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刊印,共7卷,每卷约40万字,共收录十八世纪末乾隆后期至1953年问世的300多篇文章。其编辑方针和宗旨:(1)“文明”的视角:半殖民半封建是革命要打倒的对象这种想法过于单纯,故需从西方/中国,两种不同文明的交汇为出发点来理解“革命”;(2)“现代性”的视角:近代/传统,革命/改良,反近代,如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郭(嵩焘)刘(锡鸿)之争”;(3)“革命”的定位:不以革命为唯一线索,但有人反对“去革命化”,编委之间的分歧还是较多。村田教授谈到编译这样的大型资料集遇到了重重难关,如校订文本和翻译工作等。对于新编《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问题,村田教授指出,研究不足、选材有限这两者是最大的问题。比如关于非中国人的中国观,就尚未收录传教士和海外汉学家等的著述。其次是“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界定。思想史虽不排除政治文件,但后者富有“思想性”的文章极少。此外是“中国在世界”的观点没有充分发挥。
最后,村田雄二郎教授总结了此次讲演的主要观点。1980年代以后由于研究环境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日本学界对过去“没有中国的中国学”(沟口雄三语)进行了批评,日本看中国的视角与中国看自己的视角应该有所不同,双方应该更进一步对话。关于“中国革命”的定位,村田教授认为没有个案研究就无法打定理论框架,没有理论挑战就无法进行个案研究。今后,日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还需要从多元现代性、跨国研究、1949年前后的断裂与延续(20世纪中国史)等视角而推进。
同学们在村田教授讲演后向他请教了对“学术独立于政治”这一观点的看法、以冯友兰为代表的新儒学是否对日本社会心理产生深刻影响等问题。霍巍院长高度评价了村田教授的讲演,代表学院向他表示衷心感谢并赠送了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