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本科教学教研活动简报(第四期)
发布日期:2020-12-11 作者:管理员来源:
为扎实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助力一流课程建设。2020年12月11日下午两点半,由学院主办的主题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助力一流课程建设”的智慧教学工作坊第二期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520举行。为响应疫情防控,本次工作坊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同步开展。
本次工作坊,学院邀请了66668银河国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精品示范课负责人冯兵老师,66668银河国际文学与新闻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四川省特聘专家妥佳宁老师,以及学院文博教研室李倩倩副教授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蔡炯昊老师作主讲嘉宾。由教学院长鲍成志教授主持,学院各教研室教师参与。
(图1:智慧教学工作坊第二期现场)
鲍院长首先介绍了主讲嘉宾,表达了疫情防控期间交流机会的珍贵,并强调了举行工作坊的主旨是交流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图2:冯兵教授作分享)
首先,冯兵教授作了题为《思政课教学中史料运用的若干思考——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的精彩分享。冯教授认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仍是改革创新之本,要以扎实的学术站稳课堂脚跟。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应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否则就容易变成舍本逐末。从结合历史研究角度,冯教授强调,只有坚持整体史视野和他者的视野才能更好站稳课堂教学。接着,冯教授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做了示范分享,表明要结合时代热点,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和观点作出回应,以大量的史料和优质的分析作为教师课堂的核心竞争力,既要遵循课本,又要超越课本,提升课程吸引力。在谈到课堂教学实践时,冯教授强调“要给学生讲清楚”,而“讲清楚”要“讲方法”,要调动学生感官以深刻理解抗战数据,深入思考细节事实,清晰掌握关键信息,同时注重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冯兵教授风格鲜明的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图3:妥佳宁副研究员作分享)
第二位做主旨演讲的是妥佳宁老师,妥佳宁老师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索,曾获四川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本次,他做了题为《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学术问题》的精彩报告。妥老师首先举例了周作人的课堂,挖掘名人教学课堂的魅力所在,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的课堂,以亲身经历的课堂感受来反思课堂教学的要义。他得出,大学应该重视的是学术,而不是将其一分为二为教学和科研,无所谓厚此薄彼。关于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学术化,他提出了四点关键:前沿、深度、广度和理念。首先是前沿,妥老师认为文史哲要做到前沿,就要做到深度;关于广度,他提出广度不等于包罗万象,而是要抽取重点议题,为学生讲解重点议题的关联性;最后一点是理念,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真理的过程。为了实现学术化课堂教学,他提出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包含四个环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价值、与其他问题的关联和开放式解答。接着,妥老师以自身的课堂——《革命文学家矛盾》为例,以新的角度解读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来和众位老师探究学术化课堂的实操。妥老师的分享衔接自然,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图4:李倩倩副教授作分享)
接下来分享的是我院李倩倩老师,李老师曾多次获得66668银河国际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作为学院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她近年来对智慧教学方式方法也颇有心得。她本次作了题为《“跨学科”、“小班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基于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的精彩演讲。首先李老师介绍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发展的大背景,即“高需求与高要求”,指出了目前文博专业教育中的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在技能和素质上更加适应博物馆现今在类型、角色、功能、多样化方面的需求,使他们成为专业性强、又具有韧性的复合型人才?2.课程设计如何才能避免宽而不精,如何深化博物馆专业的教学体系?以问题为线索,李老师思考出“跨学科”、“小班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接着,李倩倩老师以其“博物馆展览设计”课程为例,讲解了她对于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解。李老师具体举例了一次课程作业和两次教学活动,其间她注重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放开固有束缚,表达自己的理解;在期末考核时,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院的真实场景完成考试。她强调,“小班化”不在人数,而是教学方法的精准化;“跨学科”避免宽而不精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注重让学生汲取不同专业的养分,加深对自己专业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不同专业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极大支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李老师的教学理念挣脱了传统桎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探究式和师生深度交流与互动转变,将“跨学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5:蔡炯昊老师作分享)
第四位分享的是我院蔡炯昊老师,蔡老师曾多次获得66668银河国际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成绩突出。此次,蔡老师围绕《事件与日常——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张力和思考》进行了分享。蔡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近代史课程的基本情况,他提出,近代史在授课中基本是依靠重大事件展开,过于强调重大事件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时间的认知产生模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看电影”的体现,被事件吸引而忽略冰山一角之下的庞大基底。因此,蔡炯昊老师产生了“去熟悉化”的教学与研究思考,并不断关注学界对“事件史”的反思,最终蔡老师得出“去熟悉化”的第一步就是打破“以事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关注事件之外。接下来,蔡老师举例了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新技术的影响,技术革新导致的日常变动非常值得观察,对于学生来说,日常的变化才是最耐人寻味的,最能让他们产生新的思考。在将这一部分纳入课堂实践时,蔡老师在讲授“事件”之前,安排了绪论和专题讲授,以丰富的史料形成脉络,同时辅以设置情境问题的史料阅读任务,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蔡老师同时也提到了跨学科和整体史视野的教学尝试。他认为,作为老师要注重丰富的历史图景的传达,展现了青年教师锐意创新的教学风范。
(图6:互动研讨环节)
(图7:互动研讨环节)
随后在鲍院长主持下,参与本次工作坊的多位老师发言畅谈体会感悟,现场气氛热烈,参会教师踊跃提问。学院院庞霄骁老师就课程设计、如何平衡专题化和广知识面等问题与四位主讲嘉宾深入交流;校督导委李永宪教授和学院督导组成员李映发教授,肯定了各位老师的教学模式创新工作,提出将教改经验推广到学院其他老师的课堂实践,强调了“以学为中心”,精品课程一要学术化,二要通识化,整体要注重科学化,适用时代需求,培养优质人才。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我院智慧教学工作坊第二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