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讲座第二十七讲:美国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发布日期:2014-11-10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4年11月7日下午4:00,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系庄思博(John Osburg)博士应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人类学研究所之邀,在中国藏学研究所111室作了一场题为“美国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讲座。
庄思博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曾经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于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系就职任教至今,现为该系本科生部主任;他曾教授“人类学入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社会”、“人类学与当代议题”、“金钱与道德”、“人类学的社会性别和性文化研究”和“人类学对社会主义和后社会主义的研究”等课。本次讲座与谈的内容即他长期研究、阅读和授课的成果之一。
 
DSCN0167_副本.jpg
他讲座的内容分为六部分,首先谈的是改革开放以前美国人类学对中国的研究,主要限于在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华侨社区研究华人文化,他们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代表性的人类学家有施坚雅、卢蕙馨(Margery Wolf)、武雅士(Arthur Wolf)、孔迈隆(Myron Cohen)和王斯福等。
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代的研究侧重于社会主义的政策与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人际关系、道德观的变迁;他们关心的是文革以后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代表性的人类学家有杨美慧(《礼物、关系学与国家》)、陈佩华(Anita Chan)、赵文词(Richard Madsen)、安戈(Jonathan Unger)等。后三人有合著《陈村》。此外,还有人类学家关心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复兴、中国各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体验和少数民族身份建构,包括郝瑞(Stevan Harrell)对台湾汉人家庭结构和四川彝族的著名研究,埃里克·穆格乐(Erik Mueggler;代表作Age of Wild Ghosts《野鬼的时代》)等。
 
DSCN0161_副本.jpg
 
1990年代美国人类学界开始出现批判性理论,包括后现代、后殖民和女权主义等,塑造了罗香凝(Lisa Rofel;代表作Other Modernities《另类现代性》)和路易莎(Louisa Schein;代表作Minority Rules《少数的法则》)等。另一个趋势是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理论的兴起,探讨中国的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过程;代表性著作有屈顺天(James Watson)编辑的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麦当劳在东亚》(1999)。他对这个时期的不少理论持批评态度,认为它们跟中国的现实之间有较大的鸿沟,造成误解乃至误导后来的一些研究。
他认为美国1990年代以后出现新一代人类学家,因为他们接触的中国跟前辈不同,是经济迅速发展改变当中的中国。此外,随着研究中国的美国人类学家越来越多,不同的分支领域开始出现,再没有一个统一性的研究主题,比如教育和素质研究(如安德训、伍宁、关宜馨、任柯安等人)、城市研究(张鹂、Julie Chu、严海蓉等)、社会性别观念与性文化(郑田田、张跃宏等)、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冯文、葛苏珊等)、人际关系与道德(阎云翔、凯博文、欧爱玲等)、中医与养生(冯珠娣、Mei Zhan等)、环境污染与中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运动(杜克大学李瑞、田宾)和宗教(宗树人、曹南来、Gareth Fisher)等。他们极少关注农村,他们关注的是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认为世界的发展取决于中国的发展;代表作有葛凯(Karl Gerth)的As China Goes so Goes the World《世界因中国而前行》。
 
DSCN0158_副本.jpg
 
他还谈到1980年代以后从中国大陆前去美国留学并留在当地任教的人类学家,在许多一流大学的人类学系里占到一半多的比例,或许他们将来会对美国人类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他谈到社会背景对美国人类学家们的影响,比如在70、80年代读博士的人类学家受到60年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有一部分人在思想上算是晚期的“嬉皮士”。他们大多数属于美国“左派”:反对美国越战、对资本主义保持批判性的态度、怀疑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意图、支持美国种族和同性恋等少数群体的权利等。这些“老左”学者心目中的中国还是毛主席时期的中国;老一代的一些学者支持甚至于崇拜中国共产党的一些运动。
最后,他借Frank Pieke的话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不久的将来,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期待过的人类学的中国时代或许会到来。
讲座以流利的中文进行,内容充实而系统,充满幽默气氛,为听众展现出美国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在将近一个世纪里的代际更替和学说的层级推进,以及学术背后的“风俗”等,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打开一扇门扉。
本次活动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来自宜宾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科院、西南财大和本校的师生、访问学者、游学者和博士后等四十余人参与,与讲演者的互动在轻松自在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进一步探讨的议题包括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技术、对自我和他人进行探究的关联性、如何突破现代中心主义、中国学者的美国研究、西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美国人类学的生存环境、美国人类学与美国政治的关系、多元现代性对人类学研究的影响、新富人的界定、人类学的基本伦理、学术的左与右、国外新闻界对人类学家的采访和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