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讲座第三十一讲
发布日期:2015-06-01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5年5月27日傍晚7点,66668银河国际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李锦研究员应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人类学研究所之邀,在藏学所111室作讲座,题目:“嘉绒藏族家屋的社会意义”。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西南民大、西藏大学、省社科院和66668银河国际的听众近七十人参与讲座。
本讲座内容是李锦研究员长期研究嘉绒社会的成果之一部分。嘉绒地区讲嘉绒语,据2000年的统计,人口二十万略多。早在2005年她即前往宝兴县硗碛(yáo-jí)藏族乡实地考察,后又多次前往。硗碛传统上分为五寨,今日为五村,2007年部分人口因修建水库迁移至县城居住,至2009年底尚有5230人。
讲座伊始,她即提到用人类学研究非洲的世系群理论、研究汉人的宗族理论来研究藏族社会都存在困难。她试图以对嘉绒的家屋研究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对话。在嘉绒社会中,房屋名号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入手来研究,可能会有新的理解。在李锦看来,嘉绒藏族的房名,是一个包含一座房屋、居住在房屋中的家人,以及所有的财产、土地、赋税、差役、声望等在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结合的概念,与西方人类学使用的家屋(house)概念一致。
她上溯到清朝穆坪土司管辖时期,于历史之中理解硗碛的家屋制度。她认为,房名跟土地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是基于份地制而形成的,包括亲属原则和居处原则,是嘉绒藏族社会最重要的单元。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家屋中的人口变动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实行平均分配土地制度,房名基本上都没有增加;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新建房屋无需跟土地和差役挂钩,导致房名大幅度增加,房名的含义发生变化。
婚姻、居处原则均会影响房名的继承,也影响亲属称谓。如在恋爱与择偶中,硗碛人以房名的继承为主要考虑因素。从妻居的男子,如果女方是房名的继承人,他们的儿子可以继承房名。如果从夫居的女方不是房名的继承人,其夫继承房名,则他们的儿女享有继承权;若夫死,她续弦后再生的子女则没有继承权。寄养的孩子没有继承权。继承房名的人,在老人去世后要履行象征性赎买仪式,如修坟山、举行葬礼和打斋等。
依据分房不分家产的制度,可以新建家屋而出现新房名;老房名内的社会关系以父子关系为主轴,新房名则以夫妻关系为主轴。新老房名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三代以内新老房名之间是紧密的联合体。
此外,通过对家屋中空间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嘉绒藏族的家屋是一种空间社会组织。家屋中神圣与世俗的关系(佛殿与火塘)、代际关系(区分长幼)、社会性别关系,蕴涵了嘉绒藏族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家屋中的社会关系通过卡布阿乌的实践超出家屋,决定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特点。
山神信仰是硗碛人将家屋连接为社区的社会结合纽带。山神具有地域性,使硗碛的社会结合呈现鲜明的地域性。在祭山会仪式中,同一山神范围内的家屋进行社会结合,而在唯一的寺庙永寿寺的活动中,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社会结合。
讲座以家屋为线索,将亲属关系(包含继嗣关系和婚姻关系)、社会性别、土地制度与信仰等勾连起来,是全面的民族志,并逼近一种总体社会事实的观念。
李锦研究员最后将自己的研究置于当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中加以定位。在她看来,目前西南研究中关于家屋研究的三种路径,即:一,研究家屋的含义,代表者如何翠萍,涉及家屋与人观的关系;她指导的学生有在云南研究拉祜族如何“栽种”家屋的;二,通过家屋来看待亲属关系,如翁乃群、何撒娜对摩梭人的家屋与亲属关系的研究;三,通过家屋来看嘉绒的社会结构之构成,即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在家屋中建构出来的,本讲座便是这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