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开题报告会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16-03-31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6328日,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李映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66668银河国际成功举行。
2.jpg

66668银河国际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黄兵主任、66668银河国际社科处姚乐野处长等领导出席了开题报告会,与会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施劲松研究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研究员、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研究员、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江章华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66668银河国际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66668银河国际历史学院赵德云副教授等,课题组成员及66668银河国际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相关师生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66668银河国际社科处姚乐野处长主持,66668银河国际晏世经副校长、四川省社科规划办黄兵主任分别致辞。晏世经副校长高度肯定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表示学校将尽力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黄兵主任代表省社科联规划办对项目立项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希望课题组成员能潜心研究,求真务实,加强管理,开展规范有序研究,按时提交阶段性成果,充分利用宣传平台扩大课题影响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青年学者参与研究。

项目首席专家李映福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报告,就选题意义、研究主题、队伍组成与分工、主要创新点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该项目涉及考古、历史、金属材料、地质矿产等多学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多学科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冶金手工业遗存研究、冶金技术及其形成与发展研究、冶金手工业促进社会变革、西南地区古代文明与中华“多元一体”文明。该课题对研究西南地区在内的周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研究以及铁器的推广与使用,为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冶金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对保护区域文化遗产和展示都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专家咨询和研讨环节由白云翔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课题内容、学术价值、可行性分析、困难点与创新点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邹后曦院长认为该课题已经具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强调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调查,并在实际工作中适时调整工作进度。

王毅院长在发言中谈到,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超乎想象,中原地区的技术与文化对周边有强大的辐射力,西南地区有较强的区域特色。该课题具有强大的衍生力,应将其纳入构建大中华文化“一路一带”体系下来思考,扩宽研究视野。课题组设计的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的思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能够对传统考古学研究进行补充。

江章华副院长强调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项目内容包括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但项目实际开展中,获取资料和解读资料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长期对这些问题保持关注与研究。

陈建立教授提到纯实验室的研究获取的信息有限,更需要考虑技术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从田野调查开始就要对研究对象有足够的认识,根据实际调查内容制定调查方案。

施劲松研究员认为该课题研究中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青铜器的生产使用,深入了解社会文化;二是不同区域青铜器使用、功用不同,因此需要在综合研究西南地区的情况下,将其放大到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研究。

赵德云副教授就其自身多年在凉山的田野经验,谈及矿冶遗址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发现。该课题研究切入点独具特色,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合理安排人员分工。

白云翔研究员对课题的实施提出四点建议。该课题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应以 “技术、产业、文明、社会”为核心展开研究;课题为阶段性研究,应不断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积累成果;应把握区域性研究的方法,兼顾区域视角与全局视野研究文化变迁;研究中注意由点及面,并将传统考古与科技分析相结合,锐意创新。

霍巍教授在会议总结时强调应围绕中心、重点突破。调查研究中要有足够的问题意识,综合思考冶金技术与西南地区的族群关系、西南地区与中原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西南地区技术与南亚东南亚的交流等多个问题。霍巍教授特别提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应突出阶段性重点,同时注重建立研究团队。

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选题意义重大,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思路清晰,科研团队能力突出,为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会专家对如何收集、解读资料,优化专题设计、统筹协调子课题间的研究进度及专题设计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