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志淳教授:辨玉

发布日期:2016-05-09 作者:管理员来源:

     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德是质量,符是颜色。

201656日晚,一场以“辨玉:玉器的物质性和商代社会生活”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在66668银河国际望江校区举办。讲者荆志淳教授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他于1994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在19941998年分别在哈佛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1998年至2001年是威斯康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员,2002年至今担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东亚考古加拿大研究讲座终身教授。曾在希腊、美国明尼苏达参加多项考古调查和发掘。1990年至1997年参加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主持的中美早商文明考古研究合作计划并负责地质考古研究,是合作成果宋城的主要发现者。1997 年至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合作开展中、美、加安阳洹河流域的考古研究,是洹北商城的主要发现者之一,是商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他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的考古实验室是当今北美少有的研究考古遗物显微结构装备齐全的实验室之一,他领导的研究梯队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就长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尤其在考古调查和研究中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成果卓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城市和国家、殷商文明、地质考古、古代技术、同位素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陶器岩相学研究、古玉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等等。先后撰写、编著(包括合著)论文和论著 70 余篇。

荆志淳教授:辨玉1964.png

他首先从全世界各古代文明用玉情况入手,介绍了OlmecZapotecMaya等地的用玉情况指出玉在全世界各文明中均有发现在众多的矿物岩石中,为什么中国内地诸多新石器、青铜文化的先民,只选择了软玉来体现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关系,而且这样的选择,持续数千年而不变。这可能体现出先民对玉的意识、认同、使用、和尊崇,直接与玉的物性及其这些物性赋予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关(物质性)。

随后他介绍了玉的物性与物质性,指出物性或质地通常指玉器的矿物组成及其物理性质。而物质性则是指社会实践与其依附的物质(或者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物质的存在,才有人的活动,同时物质又制约人的行为。物的物性直接影响人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认识、理解、利用特定的物质;物性也决定了物是以何种方式和途径贯穿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社会关系、以及人自我本身。物质性强调的是人和物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社会实践的方式、途径与物性之间的联系。而后他从人与物的动态关系入手,指出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和主动性的。物质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不同,其社会价值、文化内涵和功能也会随之改变。物的社会生命史和物主的社会生命史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物构成了作为社会的人的一部分。

他提出玉器研究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玉器制作即是技术过程也是社会过程。第二,玉器制作的技术风格和技术选择。第三,技术风格涉及到玉器制作、使用中技术或功能相似的不同选择(技术选择)。这些技术选择可以是使用材料的类别、使用的具体工具和技术、生产阶段的组织方式、工匠组成和组织方式、玉器具体使用的方式、及其社会和文化场景(以及玉器埋葬、流传至今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技术选择的范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技术发展的程度、社会规范、权利关系、生产传统、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当今的知识观、个人的技术能力和嗜好、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等等。

玉器技术风格研究的手段包括玉器的矿物学、化学、显微结构特征的研究;玉器类型学、风格、使用场景的考古学分析;玉器制作技术的显微观察和实验考古等方面。

荆志淳教授:辨玉1967.png

他以殷墟发现的用玉情况作为案例如妇好墓花园庄东地M54号墓等,详细探讨了随葬品与丧葬礼仪之间的关系随葬品出土位置的空间特征等问题指出在丧葬活动中,通过物品的馈赠和交换,死者的社会身份得到重新界定,并且以物质的形式体现出来,生者和死者的关系得以维护和巩固、或者重新界定,而且送葬人之间通过礼物交换可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丧葬活动中所进行的礼物馈赠和交换,和社会生活中其它方式的礼物交换相互关联,共同构建和维护各类社会等级关系、体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别。个人之间、各群体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的礼物交换应该是商代社会中物质交换和流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礼物馈赠是商代丧葬活动中重要的内容。

随后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制玉玉工、“燎玉”、玉德等问题与荆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李映福教授全程聆听,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点评,并就我校考古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的,以及我校寄望于培养既掌握历史文献,精通传统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又能全面掌握科学技术方法的多学科交叉的符合全球视野、潮流的综合考古学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