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希教授讲座:民主的异化?——从历史的角度反思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发布日期:2017-03-28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7年3月23日下午3点至5点,王希教授在文科楼5楼藏研所会议室为66668银河国际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和高水准的学术讲座。王希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19世纪美国史、美国内战与重建、美国黑人史、美国宪政发展、美国国家制度与公民建设、公共史学的研究。本次讲座由原祖杰教授主持,吕和应老师、王禹老师、邓丽老师、石芳老师和众多研究生、本科生一同出席参加。在讲座开始前,王希教授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与66668银河国际的渊源:他曾于1983年在川大外语系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当时授课的一位外籍专家鼓励他留美深造,他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在这位专家的推荐下顺利争取到留学机会,由此改变了他的学术生涯,从英美文学专业转向了美国史的研究,王希教授因此把川大称作他的“福地”。
王希教授首先以美剧《纸牌屋》和《白宫风云》为切入点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指出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就是一场活生生的美国政治情景剧。他对比了大选中两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在政治经验和个人品质上的显著差别。在正式大选前美国新闻舆论和民调都显示出对希拉里的拥护和支持,即使经过两度“邮件门”事件,民众仍普遍认为希拉里能够赢得选举。然而在正式大选中,特朗普虽没有在普选中获得多数,却赢得了多数的选举人团票,当选为美国总统。王希教授随即提出了一个全场师生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一个以煽动极端化政治、主张崇美主义(Americanism)、蔑视全球化现实、无视国际共识、极其自以为是的候选人为何得以竞选成功?特朗普的当选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抑或是两者的结合?王希教授希望能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讨论极化政治(polarization of politics)、选民重组、经济不平等以及文化冷战(the cultural war)(价值观的分裂)对此次美国选举结果造成的关键性影响,并分析全球化时代美国民主制度面临的挑战。
在分析具体原因之前,王希教授简要介绍了总统选举制度的演变。制宪会议的原始设计是按照“间接选举”的程序由民选产生总统,即按照各州在国会两院议员人数之和对其分配一定数量的总统选举人。首先由选民选出本州的总统选举人,再由总统选举人来选举总统,总统选举人在选举时不必听取选民意见,可以按照自己意愿独立投票。19世纪初政党政治的介入导致原始设计的失效,两党开始推举自己的候选人,并形成了“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和“团体制”的惯例,总统选举在程序上发生重大变革,开始受到两党制的影响。20世纪初党内预选制(primaries)的形成是总统选举制度的又一次变革。根据这一制度,要获得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必须要赢得各州的本党选民支持。预选制的出现带来了提名程序的民主化,但也拉长了竞选周期,提高了竞选费用。虽然联邦政府对个人和公司的捐款金额进行了限制,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软钱”(soft money)却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最近几十年的总统选举产生着重要影响,利益集团虽不能直接表示支持某一总统候选人,却可以在广告中支持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和施政纲领。近年来在美国总统竞选中逐渐形成“建制派”(establishment),总统竞选有着专业的筹款队伍、新闻媒介队伍和策划队伍,成为一种需要专业化操作的巨大政治工程。
接着,王希教授从极化政治、选民重组和价值观分裂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特朗普能够当选的原因。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曾指出,除了内战时期之外美国主要国家领导人和总统候选人长期分享着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即“意识形态共识”(ideological consensus),这是美国政治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和连续性的重要原因。王希教授认为除此之外美国还存在一种“体制共识”(institutional consensus),即美国的宪政体制和经常性的选举活动提供了不同政党交替执政的机会,使得美国政治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前进。但是进入21世纪后,一方面随着两党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和具有分裂性,美国政治越来越走向极端,两党在这两个方面的“共识”都遭到了削弱甚至消失。党派利益变得高于选区利益,议员被“党性”(partisanship)绑架,这就造成了美国的极化党派政治与代表性的断裂,这种体制僵局和分裂性政治(divisive politics)在奥巴马当政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当今美国政治进入了“权利宪政”的时代,民权运动之后民众权利变得更加分散,加上“选民动员”形式的弱化和变形,许多选民产生了政治上的无力感和对政治体制的疏离感,因而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提出的“三反”口号(反建制派、反精英主义、反文化多元主义)便吸引了这些选民的支持。
王希教授指出,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后出现了“政治重组”(political realignment),民主党成为了代表“进步”的党,而共和党成为了代表“保守”的党。在民权运动和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之后,多元文化主义成为了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同时也出现了保守派的复兴。奥巴马在任期内强化全球化的政策倾向导致新一轮的选民重组,美国中部“铁锈地带”没有享受到全球化好处的民众对贫穷产生了普遍的焦虑,因此反而更倾向于特朗普反全球化的本土主义纲领。特朗普能够当选为总统的另一重要背景是美国民众在价值观上的分裂。王希教授认为当今的美国社会在移民、同性婚姻和堕胎权等问题上存在着分裂的价值观,如多元文化自由主义(multicultural liberalism)与崇美主义的分裂、精英主义与普通美国人的分裂、全球化与美国民族及个人利益的分裂、对美国过去及未来的两种不同解释,2016年大选实际上是两种价值观之间的交锋。为了说明个人因素在特朗普当选中的作用,王希教授对特朗普的竞选策略进行了总结,包括如下几点:第一,他利用了“专制主义选民”(authoritarian voters)的期望和政治焦虑感;第二,他巧妙地借助报纸、推特等媒介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第三,他利用“让美国再次强大”这一竞选口号的迷惑性,争取“摇摆州”的“摇摆选民”(swinging voters)的支持。
在讲座最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价值观的分裂”是否具有国际共性、新媒体在2016年大选中所起的作用、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政府权力弱化等问题,王希教授都一一作出了见解独到而内容周详的解答,并对原祖杰教授所提出的美国人同样也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的观点表示了认可。最后,原祖杰教授代表我院向王希教授赠送了纪念品,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许镇梅